电商那些事儿
如今,对于任何在中国做业务的零售品牌来说,电商都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词,尤其是外企。“电商”是中国近20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一个代名词,代表着需求端发生的巨大变化――买你产品的人不同了,买你产品的方式不同了,买的产品不同了。因此我们说,“电商”的出现表面在模式上冲击了传统行业“做生意”的方法,但本质上是对整个市场沿整个购买足迹的洗礼。
如今,对于任何在中国做业务的零售品牌来说,电商都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词,尤其是外企。“电商”是中国近20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一个代名词,代表着需求端发生的巨大变化――买你产品的人不同了,买你产品的方式不同了,买的产品不同了。因此我们说,“电商”的出现表面在模式上冲击了传统行业“做生意”的方法,但本质上是对整个市场沿整个购买足迹的洗礼。
说的极端一点,在今天的中国,如果你的品牌不做电商,不知道怎么做电商,不知道线上购物人群的习惯和偏好,不去规划线上的产品线和定价,那你的品牌就有麻烦了。
能让我们有这种态度的底气是这个数字:12%,这是当下中国网络交易规模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也代表着今天中国电商的市场份额。5年前,这个数字只有6%,10年前,这个数字不到1%。这就是电商在中国发展的速度。
催生如此高速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但归纳起来就是“电商”占了天时、地利和人和。天时是技术驱动的时代发展机遇,个人电脑的出现到智能手机的普及,拨号上网到全面4G,这是电商跳跃式发展的根本基础。地利是中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特点――高举高打、大开大合,以淘系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推动了电商在各个商品渠道的渗透,并立志要洗牌原有的商业格局,这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是没有的。2016年“双十一”天猫平台一天的交易额超过1200亿元,已经超过了图瓦卢2016年全年的GDP,这就是平台驱动的缩影。人和是中国消费者的配合,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人,但我们的焦点是,中国的年轻人。随着呼吸着互联网新风成长的85和90一代登上社会平台,主导思潮,已经没有什么是不能够在网上买的了,甚至没有什么不应该是在网上买的了,太多的兴趣点让购物必须挤占碎片化的时间,如今你若走进线下的商超,更多看到的是中老年人的身影,而年轻人则一个个躲在屏幕背后,坐在沙发上或者窝在办公室的某个隔间里,拼命地刷购物车呢。
所以今天我们从任何零售业态看电商,面对的都是只能yes不能no的答案,曾经试图抗拒的奢侈品、家装莫不是如此。但是我们也需要问一句,究竟做到什么程度才是最合理最好的,这应该是每个公司电商经理面对的核心,也是对电商经理的重大考验。
如果我们按照产品标准化程度和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服务性需求两个关键角度去切分行业,再对比各个行业的电商渠道渗透率,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感受和发现,我们能够看到惊人的一致性,即电商对各个行业的渗透经历了三个阶段,我们称之为三个波次:首先是第一波的3C产品和图书类产品,其次是鞋帽服饰、美妆、母婴和小家电,最后是珠宝、家装等。因此,虽然你能够在天猫上找到所有这些行业的商家,但对于这些商家来说,虽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却面临的是迥然相异的情况。
我们认为,面对海量涌入的消费者数据(这完全是过去没有的),面对不熟悉的成本结构(这是和线下完全不同的),面对公司内部的压力(这是线上必然的阵痛),电商经理需要具备非常多元化的能力方能够带领电商业务在获得成长的同时驶向理想的轨道。毕竟,2016年的电商市场增速下降到了33%,是新千年以来的最低,预计未来会进一步降低到20%以下,谈“做大”的意义已经不打了,下一个5年,10年的关键是,如何让电商帮助企业“做强”,这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方方面面。
电商经理们,你们准备好了吗?